中国青年网郑州7月2日电(通讯员 刘槟恺 王晞)2025年7月1日,河南工业大学"无私的团队"一行8人前往郑州二七纪念馆开展暑期"三下乡"社会实践活动。此次研学活动旨在通过实地考察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历史遗迹,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早期工人运动,挖掘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价值。团队成员来自该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,计划将调研成果转化为新媒体作品,推动革命精神在青年群体中的传播。
清晨8时许,实践团队抵达位于郑州市中心的二七纪念塔。这座为纪念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而修建的仿古联体双塔,在朝阳映照下显得格外庄严肃穆。塔高63米,共14层,其独特的造型已成为郑州的地标性建筑。
图为队长张贤锦注视着二七纪念馆。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刘槟恺 供图
"这座塔是为纪念'二七烈士'而建,1971年落成开放。"讲解员介绍道。团队成员注意到,塔身每层檐角都缀有红色五角星,在蓝天映衬下格外醒目。进入塔内,螺旋式上升的展线设计让参观者仿佛踏着历史的阶梯拾级而上。
展开剩余71%在二层"京汉铁路的修建"展区,一张1906年的老照片吸引了团队注意。照片中,铁路工人在简陋的条件下施工,身旁是原始的筑路工具。"当时修建铁路的工人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,工资却极其微薄。"讲解员的解说让团队成员对工人阶级的生存状况有了直观认识。
展柜中陈列着一份泛黄的《工人周刊》,这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指导工人运动的重要刊物。团队成员王静仔细记录下刊物的出版信息和主要内容。"这些原始报刊资料非常珍贵,能帮助我们还原当时的思想传播方式。"她表示。
移步至"二七大罢工"主题展厅,一幅巨型油画再现了1923年2月4日郑州分工会宣布罢工的历史场景。画中工人们群情激昂,高举"争自由、争人权"的标语。展厅中央的玻璃展柜里,静静陈列着罢工时使用的传单、印章等实物。
"这份《京汉铁路总工会宣言》的复制件上还能清晰看到'劳工神圣'四个大字。"队长张贤锦展品说道。团队成员围绕展柜展开讨论,分析宣言中的斗争诉求与组织策略。
在五层"精神传承"展区,团队体验了馆内新增的AR互动装置。通过手机扫描展板,屏幕上立即呈现出动态演绎的罢工场景。这种沉浸式展示方式让历史事件变得生动可感。
"这种形式很受年轻人欢迎。"馆内工作人员介绍,"我们正在尝试用数字技术拉近历史与观众的距离。"这一发现启发了团队成员,他们计划在后续的新媒体作品中借鉴这种表现形式。
展厅尽头的大型LED屏循环播放着《百年京汉》纪录片,现代高铁穿行而过的画面与黑白历史影像交替呈现,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话。"从蒸汽机车到复兴号,铁路发展见证了中国巨变。"队员张阳在调研笔记中写道。
下午2时,团队分组在纪念馆周边开展问卷调查和随机访谈。在二七广场的树荫下,队员们与纳凉的市民展开交流。
一位带着孙子参观的老人告诉队员:"我父亲就是铁路工人,小时候常听他讲二七罢工的故事。"当被问及对这段历史的了解程度时,多位年轻受访者表示"知道但不详细",这反映出红色教育仍有深化空间。
团队还走访了附近的二七商圈商户。某书店老板建议:"如果能开发些有趣的文创产品,可能更容易吸引年轻人关注这段历史。"这一建议被团队成员认真记录,作为后续实践的重要参考。
次日,团队联系了郑州市二七区教育局,就"红色文化进校园"项目达成初步合作意向。同时,他们开始整理调研资料,筹备"二七精神"主题展览进社区活动。
图为“无私的团队”在二七纪念馆前的合影。队员 王晞 供图
"这次实践让我们深刻体会到,历史不是冰冷的过去,而是可以照亮未来的明灯。"队员李婷在实践日志中写道。团队指导老师表示,这种实地研学的方式有助于大学生深化理论认知,增强社会责任意识。
此次调研活动历时三天,团队累计收集文物资料200余份,完成有效问卷150份,访谈记录30余篇。河南工业大学"星火传承"团队表示,将继续探索红色文化创新传播路径,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。
发布于:湖北省Powered by 爱游戏体育网页版平台app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